第三十八章 定诸虑提兵攻盂-《天命:从大业十二年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不得不说,他的这第二个方略,虽不如第一个方略简单明确,易於实现,但也是一个具备相当操作性的方略。——要想在运动中歼敌,需得先满足两个前提条件,一个是存在调动敌人的可能性,一个是己方需具备快速反应的机动优势。前者来说,崞县位处秀容、雁门两县之间,不唯是秀容的后方,兼以此县若失,雁门县也会面临危险,则若佯攻崞县,如李世民所言,宋金刚等就一定不会坐视不顾,肯定是会回援的,这就有了调动敌人的可能性。后者来说,通过歼灭薛仁杲一战,唐军得了数千精骑,李世民带来河东的军中骑兵不缺,正合此需。

    杜如晦遂率先赞成,说道:“殿下此之两策,无不上选之良谋!王须达如一军往攻盂县,我军掩杀其后,诚如殿下所言,歼之不难。而若王须达与宋、魏、萧诸部合兵共进,秀容固不便再取,却崞县势必空虚,我军以佯攻之策,调其回援,继以骑兵之利,出其不意,动若风发,必能制其援於仓促之间,择其一部以歼,亦非难事。此诚以巧破力、以变应常之上策也。”

    “公等复有何虑?”李世民转顾诸臣、诸将,问道。

    长孙无忌、窦轨等彼此相顾,皆不再有虑,俱说道:“殿下此两略深合机宜。敌合则避其锋,敌动则击其弱,以我之整待敌之乱,以我之静制敌之劳,实为上兵伐谋之范。仆等皆无异议。”

    便此定下,以第一略为主,以第二略为辅。

    若能歼王须达部,就歼之;若不能,就转兵北上,虚击崞县,再寻战机。李世民当即令遣斥候分往秀容、崞县、五台等地探查汉军王须达诸部动向;又下令诸军整备,随时准备出战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却在李世民回到定胡,与其麾下诸臣、诸将召集这次军议的前一天。

    也就是李世民在汾阳城外设伏斩获了王须达部三四十骑的次日。

    有关这次失利的军报,被汾阳城外的王须达部营将,呈报到了秀容城里。

    报称:“汾阳唐贼遣数百步骑出袭,末将令骑数队迎击,斩杀贼步骑近百,己骑伤亡十余。”

    看罢军报,王须达抚须笑道:“汾阳唐贼不自量力,我劲旅已至城下,不好生守城,还敢出袭。却是叫四郎小胜一场。令四郎,再有唐贼敢出城挑衅,尽数剿灭,一个不留!再令他,营筑成后,便固守营垒,一边威逼汾阳唐贼,一边详查交城唐贼动静。等圣上给俺的回旨下达,俺就率主力往拔盂县。到时,汾阳、交城唐贼若欲往援,无须迎击,阻截即可。”

    ——“四郎”也者,便是现在汾阳城外的王须达部的主将,名叫王恭忠,是王须达的族弟。

    自有从吏拟令,遣骑送往。

    原来,王须达昨天刚向李善道进了一道奏疏。奏疏内容,便是他向李善道禀报,他的兵马已准备完毕,可以南下攻打交城、汾阳、盂三县了。

    他在奏疏中,详细陈述了他计划的进攻方略:“陛下前谕极是,三县之中,盂县实当先克。臣已调王恭忠军至汾阳。臣愚意,以其军监汾阳、交城。候臣攻盂,汾、交若援,即阻截之。
    第(2/3)页